本文目录:
桃树怎么补铁最快最有效
最佳答案:
叶面喷施铁肥
- 喷施螯合铁肥:使用0.1%-0.2%的螯合铁溶液(如EDDHA螯合铁)进行叶面喷施,每隔5-7天喷一次,连续喷施2-3次。螯合铁肥稳定性高,易被叶片吸收,见效快。
- 添加助剂:在铁肥溶液中加入尿素(0.5%浓度)或氨基酸、腐殖酸类叶面肥,可提高铁肥的利用率,促进叶片更快复绿。
根部施用铁肥
- 施用螯合铁:每株盛果树用40克螯合铁兑水20-30千克,在树冠边缘滴水处灌施,直接为根系补充铁元素。
- 施用腐植酸铁:将腐植酸铁与有机肥混合后施入土壤中,改善土壤铁的有效性,为桃树提供长效铁源。
改良土壤环境
- 增施有机肥: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,改善土壤理化性质,释放被固定的铁,提高土壤铁的有效性。
- 调节土壤酸碱度:对于碱性土壤,适量施用石膏、硫磺粉等,降低土壤pH值,增加铁离子的溶解度。
- 改善土壤透气性:进行中耕松土,破除土壤板结,增强土壤透气性,促进根系呼吸和对铁的吸收。
加强水分管理
- 合理灌溉:保持土壤适宜的湿度,避免过干或过湿,促进根系对铁的吸收。
- 及时排水:雨后及时排水,防止土壤积水导致根系缺氧和铁元素被固定。
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运用,可以快速有效地改善桃树的缺铁状况,促进桃树健康生长。
种植的桃树缺铁怎么办
一、 缺铁原因:桃树缺铁往往与土壤的酸碱度、干湿度和用肥习惯有关,不能为了补铁而补铁,而应彻底了解造成桃树缺铁的原因,从根本上解决桃树缺铁问题。
原因一:土壤板结,根部氧气不足。黄叶的桃园多数是缺少中耕的桃园,土壤不疏松、透气性差,桃树根部严重缺氧,导致根系不能正常吸入而造成铁成分缺乏。
原因二:水分偏少,土壤干旱。当地虽然没有出现严重的干旱,但是,已是好长时间没下过透雨,地上水蒸发,盐分向土壤表层集中,抑制了桃树对铁的吸收。
原因三:盐碱过高。一般碱性土壤容易缺铁。尤其是石灰岩层土壤,更容易导致酸碱失衡,出现铁缺症状。
原因四:施肥不当。平时施用碳氨、磷肥过多,氮磷过盛,时间长了也会影响桃树对铁的吸入。
铁对叶绿素的合成有催化作用,铁又是构成呼吸酶的成分之一,桃树缺铁时叶绿素合成受到抑制,就会表现褪绿、黄叶甚至白化。
二、防治措施:
1、改良土壤。在给桃树追肥时,每亩追施免耕肥2公斤,追施后浇足水。平时在给桃树追肥时,适当增施有机肥或免耕肥,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,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,释放被固定的铁。
2、灌水降碱。对果树普遍灌一次水,促使上浮的盐碱沉降,调剂酸碱度。
3、人工补铁。每株盛果树用螯合铁40克+蓝健(微量元素)50克,对水20-30公斤在树冠边缘滴水处灌施,效果显著;也可用0.3%-0.4%硫酸亚铁溶液或0.1%-0.2%螯合铁溶液+4000倍液硕丰481,进行叶面喷施,每隔5-7天喷一次,连续喷施2-3次。
桃树黄叶病怎么治
桃树黄叶病是因缺铁引起的,多从4月中旬开始出现。发病后,从新梢上开始表现,嫩叶变黄而叶脉两侧仍绿,下部老叶表现较为正常。随着新梢的生长,病情渐重,全树新梢顶端嫩叶严重失绿,叶脉呈浅绿色,全叶变为黄白色,叶尖、叶缘出现茶褐色坏死斑,后脱落。缺铁严重时,新梢节间短,发枝力弱,花芽不饱满,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。土壤是pH大于或等于7.5的盐碱土,叶片黄化现象更为严重。另外,土壤黏重,透气性差,土壤中镁、锰元素过多,根系呼吸作用弱,树体内氮元素不足等均能降低树体对铁元素的吸收能力,导致桃树缺铁。
防治方法:
①对于碱性土壤,应多施有机肥、酸性肥料或生物菌肥,以降低土壤pH,促进桃树对铁元素的吸收利用。
②缺铁严重的桃园,施用可溶性铁肥。常用的铁肥有硫酸亚铁、螯合铁和柠檬酸铁等。铁肥的使用方法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。桃叶萌发后,可用0.3%~0.4%硫酸亚铁溶液或0.1%~0.2%螯合铁溶液进行叶面喷施,每隔5~7天喷1次,连续喷施2~3次,防治效果较好。
③在发病桃树周围挖8~10个小穴,穴深20~30厘米,再用2%的硫酸亚铁溶液集中穴施,每棵树施用6~7千克,也能很好地防治缺铁性黄叶病。
桃树黄叶是什么原因 用什么药效果好
桃树缺铁症又称桃树黄叶病。桃树缺铁,多从新梢顶端叶片开始,并逐渐向基部发展,一般叶片在长大前就表现症状。缺铁抑制了叶绿素的合成,因此桃树表现出失绿、黄化或白化症状,发病初期,叶脉附近以及脉间叶肉全部失绿直至变黄,仅叶脉保持绿色,形成绿色细网状,后期叶脉呈淡绿色,全叶变白。缺铁较轻时,一般叶片不萎蔫,新梢顶芽仍然生长。缺铁严重时,叶缘枯焦,叶缘、叶尖出现锈褐色坏死斑点或斑块,叶片侧脉也变黄,新梢顶端枯死,中上部叶片早落。发生原因:盐碱土、钙质士以及含锰多的酸性土,易出现缺铁症。缺钾或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氮、磷、硼、钙、铜、锌、锰,常引起缺铁症。土壤湿度过大,也阻碍油桃对铁的吸收。
防治方法
1、增施有机肥,改良土壤。
2、在生长期,可喷施硫酸亚铁溶液300~1000倍。在休眠期,可施硫酸亚铁,每株用量150~300克。
以上内容,仅供参考。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,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不负任何法律责任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发送到本站邮箱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